无极县县名诠解
县名来历,一说因山得名,《新唐书.地理志》《读史方舆纪要》都说境内有无极山,县以此得名。近代人 陈铁卿《河北省县名考原》中予以否定,说:《唐志》所载无凭,《纪要》无中生有。陈又说:考无极县系平原,元氏县无极山神庙碑实为三公山神碑之伪;山在汉代即在元氏县,以峰峦高耸入云而名无极山,由来甚远,初置毋极可能在山附近,后地名渐徙而远,致名实不符;“毋”字较古,可见地得名在秦汉之前。此为二说。《左传》载:鲁隐公二年(公元前721年)大夫毋骇帅兵入侵灭极(当时此地为极邑),更名毋极。此为三说。清乾隆年间,无极知县黄可润(福建人)撰文《无极非极国辩》说,毋骇帅兵从山东兖州至无极相距六百余里,当时中间有齐,肥等国,实无名无据,予以否定。历代对县名的来历颇有争议,各说莫衷一是,黄可润“存而不论”有道理。
“无极”之意深邃玄奥,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为无极。《老子》: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;为天下式,恒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”这里的“白”、“黑”可理解为白天(昼)、黑天(夜),“式”既为法规、规律,无极即太极。老子认为黑白交替,知之则守之,这是处事的法则,永恒的德就不会出现差错,这样才能回到创生万物的深远玄奥的境界。宋.周敦颐《濂溪集》(太极图)中说:“无极而太极,太极生阴阳,动极则静,静而生阴,......阴阳太极也,太极本无极也。”《易》中太极指“元始混沌之气”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像,四像生八卦。气运动生阴阳,由阴阳生四时,因而出现天、地、风、雷、水、火、山、泽八种自然现象,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。《易》中的阴阳反映宇宙衍生规律,符号“--”代表阴,“-”代表阳,互相交替成八卦,八卦重叠相交,排列组合成64卦。64卦反映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。可惜有些人,把它们做为算命的符号。德国数学家从中得到启示,用“0”代表阴符号--,用“1”代表阳符号-,发现了二进制,成为计算机的基本语言,现代社会各种信息都是通过“0”和“1”排列组合运作的。韩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,把太极八卦图做为国旗的图案。
老子认为宇宙运动规律是“大”、“远”、“逝”、“返”。大的含义就是说还要向外发展到远,逝就是越扩展越远,远到极处就要返转还原,既周而复始,循环往复,包括天地、人类都是这样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,从有到无,从无到有,再从有到无,不断超越,皆无极也。这种对宇宙运动的认识和黑格尔“否定之否定”定律颇有相似之处。
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,又是永恒发展的。事物发展是个过程,所谓过程,是指一个事物发生、发展和灭亡的历史。过程无论多么长,都是有始有终的,是有限的。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、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。凡物有生必有毁,凡是在历史上发生的东西,都将在历史上灭亡,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不变、永世长存的。(见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》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12月版)。这种对宇宙运动的认识,与《老子》对宇宙运动的认识——“无极”的内涵有相通之处,永恒是不存在的。所谓真理也是相对的,不是不变的,其可贵之处是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上。
“与时俱进”思想,远见卓识。“与时俱进”词意源于《易》“与时消息”、“与时偕行”。儒家思想尚变,主张“时变”。《商君书.更法》:“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礼”,是说如果可以使国家强大,不必取法旧的制度;如果可以利于广大人民,不必遵守旧的礼制。《易.系辞下》:“易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。是说变是必然,是规律,变则发展,变则长久。《法言.问道》(杨雄):“可则因,否则革”是说凡是合宜的都要继承,不合宜的则要改变。这一思想理论要求凡事都要发展,都要改革,与时变化。只有这样,才能永葆青春,不失其生命力。中国思想史已有二、三千年的历史,将来还要发展,愿中华民族“与时具进”,永远昌盛,无极也!
摘自《无极文史资料》